孩子的一切习惯,都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。家庭的关系融洽,亲子间互动性强,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
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一组实验揭示了其中的秘密:
实验1:实验对象是72名3~5岁的孩子,每次将一名孩子带入实验室。实验室内有一个成.人,还有玩具娃娃和一些修理工具。一部分孩子看到的情景是拿起玩具娃娃,拳打脚踢,同时还喊着:“打你的鼻子!”“打倒你!”另一部分孩子则看到只是安静地收拾修理工具,没有攻击玩具娃娃。
实验2:把4~6岁的孩子分成两组看电影,电影中有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,但在影片快结束时,一组孩子看到的是这个榜样受到另一个成.人的奖励,那个人说:“你是一个强壮的。”
而另一组孩子看到的是这个成.人榜样受到惩罚,另一个成.人说:“喂,住手!我以后再看到你这样欺负弱者就给你一巴掌!”接下来,就让孩子进入一间游戏室,里面放有与影片中相同的道具。结果发现,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孩子,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孩子,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。
实验3:在两组孩子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,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,要求孩子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,并付诸行动。结果,这两组孩子在模仿攻击性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异,都能同样地显示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顺序。这说明,榜样行为所得到的不同结果,只是影响到孩子模仿的表现,而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。在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下,孩子也习得了这种行为反应,只不过没有同样地表现出来罢了。
实验说明了:孩子可以通过模仿榜样变得具有攻击性,并且不管榜样的攻击性行为受到的是奖励还是惩罚,孩子都能从榜样学会攻击性行为。
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在家庭和社会中习得的,但家庭的比例更大些。平时父母要想孩子乖乖的,就要避免让孩子过早接触暴力。一旦接触到暴力、攻击等阴暗面,就会迅速“染色”“变质”?难怪有“学坏三日”的说法。可是聪明的父母也可以通过实验的启示,反其道而行之,让孩子得以健康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