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肴肉不当菜,香醋摆不坏,面锅里煮锅盖”,这个流传于大江南北的镇江“三怪”饮食民谚,已经成为古城镇江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又一张“城市名片”。民谚中似乎藏着几分神秘,又带给人们几多悬念,几多猜想。它曾经引发了许许多多的人对镇江的向往;也曾经引来了许许多多的人走进镇江,作一次寻访“三怪”的饮食文化之旅,更有许多有心人把解开镇江“三怪”之谜,探寻镇江“三怪”之秘,作为一个很有趣的课题。
“独特”的镇江“三怪”
镇江“三怪”,怪出了独特魅力,怪成了独特美食,它是充满着地域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地方美食,它又以源于民间、扎根在民间,深受大众喜爱而展现了特有的魅力和吸引力。镇江“三怪”各有各的“怪”:肴肉,明明是道菜,一旦吃起来,就偏偏不把它当个菜,这是镇江肴肉之怪;香醋本是醋,但是镇江的醋,天生丽质,醋香独特,酸而不涩,香而微甜,怪也怪在一个“香”字,贵也贵在一个“香”字,这是镇江香醋之怪;“面锅里煮锅盖’,一听就觉怪,百闻不如一见,倘若亲眼见到它,就会又是惊喜又是赞叹,在那大大的铁锅里,飘着小小的木锅盖,透过铁锅里的腾腾热气去看那飘在水中的小锅盖,就会觉得这是世间上千奇百怪中难觅的一怪。历史的传承,大众的口碑是有力的见证:镇江“三怪”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“”。
肴肉不当菜之秘
肴肉,作为一种菜肴,天南地北许多地方都有,许多人都爱吃,偏偏到了镇江就出现“肴肉不当菜”之怪。这是发生在古城镇江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,已经传承了数百年,据《清稗类钞、饮食类》。一书中记载:“镇江人之啜茶,必佐以肴。肴以猪豚为之,先渍以盐,使其味略咸,色白如水晶,切之成块,于茗饮时佐之,甚可口,不觉之有脂肪也”。所谓“啜茶”,是指镇江人有早上去茶馆吃早茶的习惯,一边品茶,一边醮着香醋吃肴肉,这茶香、醋香、肴肉香,三香齐入口,独特的美味,独特的口感,感到的是一种口福,全然忘记了肴肉是一道菜。在镇江除了早上啜茶茗饮时佐以肴肉,就是在中晚餐时,若遇上色白如水晶的肴肉,也不当菜,总是先品尝一下这美味的肴肉,然后再遍尝各式各样的菜。
“肴肉不当菜”,说它是一怪,其实是一种精彩,是极具镇江地方特色的制作精道,更因其选料独特,用猪的前蹄精工制作而成,洁白红嫩、光泽晶莹,卤冻透明而赢得“水晶肴蹄”的美称,食用时,可以按照肴肉的不同部位,切成不同的形状,前蹄爪上部的两块肉,切成片状,形如眼镜,食之筋纤柔软,鲜香味美,名曰“眼镜肴”;前蹄爪旁的肉,切下来弯如玉带,其肉极嫩,口感特好,名曰“玉带肴”;前蹄爪上的走瓜肉,肥瘦兼有,清香浓郁,名曰“东坡肴”;那一块连着一根细骨的净瘦肉,名曰“玉棒肴”。不同部位的肴肉,有着不同的口感不同的美味。
香醋摆不坏之秘
我国有四大名醋之说,除了镇江香醋而外,还有山西老陈醋、四川保宁醋、福建永春醋。四大名醋,各有特色,各展其长,各有市场,共同演奏了中国醋文化的乐章。镇江醋何以称为“香醋”?它从酸醋、老醋、陈醋中脱颖而出,创新了中国醋生产的新品、新门类。
镇江香醋为摆不坏?原于选用的大粒、浑圆、晶莹润白的糯米为主要原料,采用独特的生产工艺,经过三大过程,40多道工序,50多天时间酿造而成的香醋,具有质澄而醇厚,味香酸而不涩,色黑而透明的独特品质,融“色、香、酸、醇、浓”五大特色于一体。镇江香醋历经数百年,以其自身品质,始终保持了夏天不霉,冬季不冻,久摆不腐,越陈越香。
如今的镇江香醋,怪中又出新“怪”,它不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品,厨房里的一种佐料,它还适应人们健康养生的需求,走出厨房,走出餐厅,走进人们的自我保健,由镇江香醋延伸出来的醋饮品、醋胶囊等正走进千家万户,成为人们的保健品。
面锅里煮锅盖之秘
面条,这种大众食品,它的发源地在中国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面条原始的名称叫“汤饼”,到了唐代,随着案板、擀杖、菜刀等厨具的产生,“面条”的名字便应运而生。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?波罗,到中国不但爱吃中国的面条,还特地拜师学艺,把中国面条的制作工艺带回到威尼斯,精明而又喜欢中国面条的马可?波罗到过镇江,也不止一次地品尝过镇江的锅盖面,他虽然带去了中国面条的制作工艺,但是,他却难以带走镇江锅盖面的神秘,他只能面对“面锅里煮锅盖”而“望锅兴叹”。
镇江的锅盖面,一听就觉得“怪”,一见就更觉得“怪”,那热气腾腾的面锅里,飘起一个小小的木锅盖,如“江中浮玉”,又如“不系之舟”,却是世上难得一见的“锅中山水“、“锅中风景”。
面锅里煮锅盖,乍看起来怪稀奇,细想起来怪得有理。虽说是在煮锅盖,其实是在巧煮面条,当大锅里水沸时,将一份份面条投入热气腾腾的沸水之中,再将一只木质小锅盖放入,因为,面条在锅里,也在小木锅盖的下面,锅盖随着沸水飘浮,再适时适量加冷水,锅开了,水沸了,但是锅里的面汤不会漫溢,热气从小的锅盖四周自然地散发,小锅盖下面的面条一点闷不着,一点捂不着,所以煮出来的面条不粘结、不散乱、不生不烂,软硬适宜,老少咸宜,口感特好,这就是面锅里煮锅盖的一个诀窍。
面锅里煮锅盖,怪中还有怪。镇江的锅盖面,不单是煮面条时的操作工艺独特,而且面条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,传统的、的镇江锅盖面的面条,出自手工操作的手擀小刀面,经过和面、揉面、跳面、擀面、切面等多道工艺。切出来的面条,有宽条、细条、宽条中又有大宽、中宽、小宽之分;细条中又有细与特细之分,这种手工制作的面条再经过面锅里煮锅盖的方法煮出来,吃在咀里,面味独特,口感特好。清代文学家周伯义所著的《扬州??“吾郡(指镇江)人消费,早坐教场茶馆,数十钱,使堂馆买上好酱醋麻油至面馆下‘干拌’,称言‘爱洁’”。老镇江的锅盖面,起锅放进碗里时,有带汤和干拌两种。干拌又称“爱洁”呢? 因为干拌面讲究先把面条放进锅里煮一滚,去其碱味,然后用笊篱将面条捞起,放到清水里“过汤”后,再放入面锅里煮熟,再用笊篱将面条捞起甩干盛进已放好佐料的面碗里,这样的干拌面,吃在咀里洁爽口,行话称之“爱洁”。
镇江“三怪”,出自民间,根在民间,它是平民百姓、平常人家日常生活的沃土中,绽放出来的三朵奇葩。镇江“三怪”,怪出了特色,怪成了美食,镇江“三怪”,是一种品牌,也是人们心中的“”,地方的特色、民间的创造,这就是镇江“三怪”之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