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社会化营销的急剧发展,“粉丝”这个词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,广泛到每个人都已经变成了“粉丝”,只不过“粉”的对象已经多元化,比如偶像、公众号、某部神剧以及某些品牌。于是,“粉丝经济”的时代特点越来越明显。
尽管“粉丝经济”“社群经济”等术语已经成型了很久,但是大多数品牌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仍旧处于“暧昧”状态,知道粉丝对于品牌的重要性,却始终不去真正的尝试与粉丝沟通,始终不真正的维系品牌与粉丝之间的关系。
笔者有个朋友,就是某品牌的运营高管,早在三年之前就为品牌开辟了电商业务,销量实现了从0到1之后,除了搞一些大规模的营销活动,基本就维持在同一个线上,而且近半年时间逐渐呈现出递减的趋势。朋友很困惑,对我说:“我们团队运营的很用心,经常搞一些优惠活动,消费者购买之后从来没有过中差评,为销量逐渐呈下降的趋势了呢?”我说:“你问过消费者了?”朋友摇摇头,我又问:“除了优惠活动,你的团队与消费者有别的互动?”朋友继续摇头,我接着问:“消费者的评论你都看了?都回复了?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采纳了?”朋友直接就被我问懵了。
对于绝大多数品牌而言,消费者就是自己的产品/服务的终端用户,一两个或者三五个消费者的意见不被采纳、沟通,并不会有问题,然而如果是一两万、三五十万的消费者意见进行了统一汇总,品牌还不采取一定的沟通,很容易就让这批忠实消费者“粉转路人”,甚至可能被竞品给“圈粉”。
笔者还有个朋友,运营某品牌的公众号有大概一年半的时间了,据说“”的时期拥有1500多万粉丝,到现在缩水到百分之一都不到了,直到有次在酒桌上,给我说了实话——那些粉丝绝大多数都是买来的僵尸粉,后来查的严,所以大幅度缩水。而且虽然近也弄一些活动想要涨粉,但是花了很多钱,效果就是不理想。于是笔者这样回答:“做为品牌的公众号运营,不仅仅要追求粉丝的数量,更要追求粉丝的质量,给品牌与粉丝构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,如果你的公众号有1500万粉丝,但仅有1.5万人是目标消费者,其余的都是来打酱油的,你分辨?你与那仅有的1.5万人沟通?你得顾人、花时间来从中筛选出有用的反馈?而假如你的公众号仅有2万人,但其中90%以上都是目标消费者,你仅需要把不同的反馈进行分类统计就可以了,能够节省时间成本?”
我相信,类似的情况绝不在少数,从初的微博买粉,到现在的微信买粉,再到以后的不知道为而买粉,这根本就是一个误区,无论微博还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其他社交媒体,品牌的粉丝群体并不是用来炫耀或者攀比的,而是用来运营和维系的,只有让粉丝质量进一步提升,品牌的优化策略才会更加。
也有个别品牌,觉得自己特别高大上,所以就得高冷一点,于是让品牌与太阳肩并肩了,看上去那么远、那么遥不可及、那么难以拥有,so what?貌似没几天就在市场中销声匿迹了,因为炒作出来的声誉根本就是泡沫,没有任何的市场根基就一跃而起、不接地气,买来的水军压根不会成为其成功的垫脚石,而是成为其失败的垫脚石!因为粉丝的力量,就是品牌的力量,只要粉丝们在,品牌才会存在,假如连真正的粉丝都没有了,品牌存在的意义又会是?